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葛龚佩铭 东汉 · 崔瑗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罪己仲尼多诲。
盘盂有铭,几杖有诫。
天为刚德,犹不干时。
君子妄怒,厥亦生灾。
晋厉好虐,栾书作乱。
荀瑶峻戾,韩、魏致难。
慷慨愤激,动肠伤气。
久生百疾,历年不遂。
俯览斯佩,柔韦是贵(《艺文类聚》六十七)
请罢校事官疏 曹魏 · 程晓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九
《周礼》云:「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春秋传》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愚不得临贤,贱不得临贵。
于是并建圣哲,树之风声。
明试以功,九载考绩。
各修厥业,思不出位。
栾书欲拯晋侯,其子不听;
死人横于街路,邴吉不问。
上不责非职之功,下不务分外之赏,吏无兼统之势,民无二事之役,斯诚为国要道,治乱所由也。
远览典志,近观秦汉,虽官名改易职司不同,至于崇上抑下,显分明例,其致一也。
初无校事之官干与庶政者也。
武皇帝大业草创,众官未备,而军旅勤苦,民心不安,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取其一切耳,然检御有方,不至纵恣也。
此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
其后渐蒙见任,复为疾病,转相因仍,莫正其本。
遂令上察宫庙,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意任情,唯心所适。
法造于笔端,不依科诏
狱成于门下,不顾覆讯
其选官属,以谨慎为粗疏,以𧩪詷为贤能,其治事,以刻暴为公严,以循理为怯弱。
外则托天威以为声势,内则聚群奸以为腹心。
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
至使尹模公于日下肆其奸慝;
罪恶之著,行路皆知,纤恶之过,积年不闻。
既非《周礼》设官之意,又非《春秋》十等之义也。
今外有公卿将校总统诸署,内有侍中尚书综理万机,司隶校尉督察京辇,御史中丞董摄宫殿,皆高选贤才以充其职,申明科诏以督其违。
若此诸贤犹不足任,校事小吏,益不可信。
若此诸贤,各思尽忠,校事区区,亦复无益。
若更高选国士以为校事,则是中丞司隶重增一官耳。
若如旧选,尹模之奸今复发矣。
进退推算,无所用之。
桑弘羊为汉求利,卜式以为独烹弘羊,天乃可雨。
若使政治得失必感天地,臣恐水旱之灾,未必非校事之由也。
曹恭公远君子、近小人,《国风》托以为刺,卫献公舍大臣,与小臣谋,定姜谓之有罪。
纵令校事有益于国,以礼义言之,尚伤大臣之心,况奸回暴露,而复不罢,是衮阙不补,迷而不返(《魏志·程昱传》)
大师 其一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一
浩浩太素,阳曜阴凝。
二仪陶化,人伦肇兴。
厥初冥昧,不虑不营。
欲以物开,患以事成。
犯机触害,智不救生。
宗长归仁,自然之情。
故君道自然,必托贤明。
茫茫在昔,罔或不宁。
赫胥既往,绍以皇羲
默静无文,大朴未亏。
万物熙熙,不天不离。
爰及唐虞,犹笃其绪。
体资易简,应天顺矩。
絺褐其裳,土木其宇。
物或失性,惧若在予。
畴咨熙载,终禅舜禹。
夫统之者劳,仰之者逸。
至人重身,弃而不恤。
子州称疚,石户乘桴。
许由鞠躬,辞长九州。
先王仁爱,悯世忧时。
哀万物之将颓,然后莅之。
下逮德哀,大道沈沦。
智惠日用,渐私其亲。
惧物乖离,擘画违仁。
利巧愈竞,繁礼屡陈。
刑教争施,犬性丧真。
季世陵迟,继体承资。
凭尊恃势,不友不师。
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
竭智谋国,不吝灰沈。
赏罚虽存,莫劝莫禁。
若乃骄盈肆志,阻兵擅权。
矜威纵虐,祸蒙丘山。
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下疾其上,君猜其臣。
丧乱弘多,国乃陨颠
故殷辛不道,首缀素旗。
周朝败度,彘人是谋。
极暴,乾溪溃叛。
晋厉残虐,栾书作难。
主父弃礼,鷇胎不宰。
秦皇荼毒,祸流四海。
是以亡国继踵,古今相承。
丑彼摧灭,而袭其亡徵。
初安若山,后败如崩。
临刃振锋,悔何所增!
故居帝王者,无曰我尊,慢尔德音。
无曰我强,肆于骄淫。
弃彼佞幸,纳比逆颜。
谀言顺耳,染德生患。
悠悠庶类,我控我告。
唯贤是授,何必亲戚?
顺乃造好,民实胥效。
治乱之原,岂无昌教
穆天子,思问其愆。
虚心导人,允求谠言。
师臣司训,敢告在前(本集)
幽居赋868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陆子居全吴东。距长洲故苑一里。阖关不通人事。且欲吟咏情性。曰燕居。则仲尼有之矣。曰卜居。则屈原有之矣。曰閒居。则潘岳有之矣。曰郊居。则沈约有之矣。既抱幽忧之疾。复为低下之居。乃作幽居赋。其序云。余少学穷元。早持坚白。其生也悬赘附疣。其材也戴瘿衔瘤。居无养拙之资。出有倦游之叹。初张蓬矢。尝逞志于四方。末佩。敢违仁于一日。虽家风未泯。而世德将衰。门等韦平。材兼魏邴。激清芬而镇俗。追雅望于图形。荀勖乃天下表仪。裴秀为朝端领袖。朱轮十乘。紫诰千篇。炳若星辰。粲乎竹帛。俯观图牒。谬辱孙谋。五鼎萧条。赐书零落。漆工酒保。几欲沉沦。故空桑。屡瞻摧折。刘超刘毅。俱无儋石之储。许迈许询。但有山林之志。思凿坯而遁。聊倚树而吟。师道气于龟肠。扣兵钤于鱼腹。穷年学剑。不遇白猿。隔日伏痁。未擒黄鹢。止则葭墙艾席。行则履柴车。仲宣方玩于棋枰。叔夜还眠于锻灶。既以草知晦朔。木让荣枯。因推墨别为三。复悟儒分至八。何晏之言道德。不及王生。郑元之注春秋。才同服氏。初陈梗概。渐入精微。探桓范之智囊。掘张凭之理窟。遗其耳目。然后谓之聪明。差若毫釐。焉足言乎大小。加以病惟斗蚁。力止戡蝉。帘帷非翡翠之荣。钟鼓岂爰居所乐。遂求衡泌。聊以栖迟。建一亩之宫。忝称儒者。置十金之产。雅叶中人。晏子以嚣尘可容。曹公以泥水自蔽。罗含宋玉。尝少出于荆蛮。萧相武侯。亦潜居于僻巷。杨德祖家惟弱柳。殷仲文庭只枯槐冯衍姜辛。繁钦苔碧。复有半夏。药号恒春。长榆亦降星精。修竹乃生云母。潘安馆里。尝闻素瓜甘。庾信中。亦话枣酸梨酢。窃观留咏。雅尚清风。今古攸同。圣贤何远。武仲游于沛泽。伊尹耕于有莘。予欲无言。回不愿仕。神交六位。方为卖卜之人。歌动五噫。竟作赁舂之客。况有布绦纶帽。尚足朝昏。羽扇貂裘。犹堪寒暑。得以书抽虎仆。射用牛螉。自理茶租。閒被钓褐。称小品。还下二百签。赋谓名都。略点八十处。下问得犁涂之义。涂听闻愬怒之诗。既已逢原。遂成摛翰。非因授简。初拟遗鞭。不能粉饰大猷。且用元黄稗说。贻于好事。希逢得意而传。责以壮夫。甘受子云之笑。赋云。
泰伯勾吴。通侯旧里。
地接虎邱。门连鹤市
比颜巷兮非陋。方赐墙兮犹峙。
乐令有名教之乐。必以仁行。
庄生乃道家者流。咸从达起。
彼既得矣。予何谢焉。
欲神游于浩气。法大隐于遗编。
仲孙衣止七升之布。栾武子食无一卒之田。
贱不容忧。贫惟可贺。
冥心而姑务藏疾。卷舌而谁能击堕。
争先敢脱乎牛车。自给方营于马磨。
秦时亡命。竟作帝师
吁汉末遗臣。皆称王佐。
吾焉用此。仆病未能。
艺合欢求解忧之力。饵陟釐明攻冷之徵。
悲少歌于赵壹。喜长啸于孙登
万古骚人。远追乎橘浦。
百金䱷事。近出于松陵。
非慕偷桃。还怜嗜芰。
何惭尺蠖之屈。未损丈夫之志。
投簪隐几。聊思夷甫谈元。
搦札弹毫。耻效文通奏记
夫静者躁之君。名者实之宾。
进不参于多士。退宜追乎逸人。
颂厥土之三壤。托高风于四邻。
才袪燥湿。稍远嚣尘。
以日系时。且复穷于鲁史。
穿池种树。正欲类于齐民。
室乏崇坛。墉非缩板。
因坎窞以为洫。藉蒙笼而表限。
孟戒无是非之心。阮通能青白之眼。
龟床鹿帻。讶招隐兮何迟。
橡饭菁羹。笑谋生之太简。
是知名安可钓。笔不堪耕。
有白凤之才。乃先为赘客
有雕龙之辩。然后为狂生。
雄自投而几死。檷流恸而将行。
外嬖方施。孟子虚陈乎仁义。
中谗既胜。韩非徒恃其纵横。
况复支离壹郁。尪陋謇吃。
才甚微而寡文。体素羸而多疾。
阴铿药铫。披晓幌以皆来。
徐邈酒铛。拥寒炉而必出。
自然忘物我。混穷通。
将大宗师理叶。与握真宰情同。
优游塞马。脱落冥鸿。
窃慕王晞。眷恋于良辰美景
深符谢眺。留连于明月清风
得不分埼岸而饰荒台。辍金钱而营佳树。
莼丝兮欲萦千里。草带兮初围十步。
颓垣抱碧。无非海发山衣。
暗座飘香。尽是松肪桂蠹。
加以篱边种菊。堂后生萱。
覆井之新桐乍引。临窗之旧犹存。
花妨过帽。柳碍移门。
鹿去而云遮绝洞。樵归而水绕孤村。
遇境逍遥。就鱼鸟之性乐。
开襟散诞。见羲皇之道尊。
早濯元泉。屡游庭苑。
忧废学而将落。惧无文而不远。
豹管閒窥。羊歧忘返。
束皙之亡缺。补陈农之遗遁。
梁世祖府充名画。或得奇踪。
任敬子家聚偫书。率多异本。
何尝髣髴。莫究分毫。
徒羡玉杯珠柱之号美。象格犀簪之态高。
宁容朴野。不称蓬蒿。
怅残编之未构。奚雅具之为劳。
况乎栖平芜古木之地。壮被褐拥篇之事。
宜其梓合巾箱。藤交饼笥。
炊秕稗以为食。剖匏而作器。
荷蓧而行。据梧而睡。
妖宁胜德。休占贾谊承尘。
醉可全真。但舞王戎如意。
其间豁尔。此外萧然。
姜肱则惟卧一被。江革则还留半毡。
望夫子之门墙。仍过数仞。
顾先生之履袜。不啻双穿。
敢惊时而独行。聊内视而返听。
岂可浪发元关。虚摇谭柄。
夜将半而谁容。月每旦而谁评。
清言不屈。孙刘讵减于中军
善讲无穷。支许那轻于小令。
或抽易轴。或扣元端
演精微于简易。消澹泊于危难。
澄如止水。畟若长竿。
与牛心者赴敌。持尘尾者登坛。
交衡而矛戟初利。顿挫而风霜正寒。
兴公雅韵。仲祖旁观。
始信何才。当指地于丞相
方知习捷。抗弥天之道安
彼濩落而无容。且萧条而高寄。
兼耳目以咸外。曷丘园之足贲。
幸春物之向荣。列天姿而见遗。
阴者负而阳者胜。孰谓两仪。
瘠者缓而腴者先。奚云一气。
真宰难问。洪钧肯留。
人间未适。象表何求。
纵使陶烟霞而傲睨。骑日月以嬉游。
乘刚直上。摄景冥搜。
纵横兮四海。飞扬兮十洲。
读仙苑之琅书。安能解愠。
倾洛公之金醴。几得消忧。
不假大招。宁驰别国。
悲故乡之何在。望平原之无极(陆乡在平原乃远祖所封之地)
叹钟鼎之沉光。向渔樵而骋力。
庚桑有道。犹居畏垒之颠。
接舆佯狂。亦取杶栌之食。
徐誇下舍。陶爱吾庐
上法于陵之畦圃。旁分建业之村墟。
时牵殗殜。自把渠疏。
友乏惠施。莫解连环之义。
医无文挚。谁知方寸之虚。
存其道而或通。失其居而久旅。
才将命兮分坎窞。性与时兮甘龃龉。
閒游广泽。愿学弋于蒲且。
终蹈沧溟。更移家于苧屿。
夫动以劳吾身。静以休吾神。
苟能推其用舍。自足究乎天人。
思任诞于穷檐。何辞井臼。
不求容于侧径。何患荆榛。
沉冥者朴素之源。毁誉者浮华之辙。
名聚雪。仍招死草之讥。
琴号落霞。尚被枯桐之说。
值圣则幽赞成功。逢贤则雅音攸发。
同于德者。大亦宜然。
殷宗命相于岩下。周武迎师于渭边。
东山北郭之风。才能养素。
左车右侯之计。未足图全。
嗟浩叹而长吟。畏兰凋而蕙歇。
清樽方滟于瑶水。宝瑟坐凝于华月。
归田少接。犹疑斥鴳追飞。
羽猎相逢。可谓无盐唐突。
士燮1077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四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
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
诸将请从之。
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
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
然不及一年,三郤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
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
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
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而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
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所以厚于我乎,抑天之祸余也?
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
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
天欲亡之,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雠,而侮其民人,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咎。
何则?
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
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
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
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
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
汉高皇帝之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
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
故终其身不事远略,民亦不劳。
继之文、景不言兵。
唐太宗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
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其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
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
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
有以使之也夫。
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卜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
晋果灭虢。
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
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
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
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也远矣(《苏文忠公全集》卷三。又见《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九,《唐宋名贤确论》卷二,《古今人物论》卷三,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八,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六,乾隆《直隶绛州志》卷一四,乾隆《绛县志》卷三,乾隆《山西通志》卷二一一。)
本文开始,郎本卷一三有「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阵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苏子曰」三十八字。
案:「鄢陵」云云,已见文中。方志收此文,多题作《范文子论》。《斜川集》卷六亦收有此文,以南宋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已收此文,从版本角度看当为文。
羊祜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八、《唐宋名贤确论》卷六
善为国者,必度其君,可与共患难,可与同安乐,而后有为,故功成而无后忧。
晋厉公楚共王争郑,晋人知楚有可乘之隙,栾武子为政,欲出兵击之,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
范文子不欲,请释楚以为外,惧武子不能用。
文子非茍自安者也,厉公侈而多嬖宠,诸大夫富而陵上国。
有大功则君臣不相安,乱之所自生也。
既谋之不从,出而遇楚,犹欲避楚而归。
既胜反国,曰:「乱将作矣,吾不可以俟」。
使其祝宗祈死。
逾年,而厉公杀三郤,立胥童
栾书胥童,弑厉公
文子虽死,而免于大难,子孙与晋国相终始。
范蠡越王句践,反自会稽,抚人民,厉甲兵,七年而杀吴王夫差
归未及国,知越王之难与同安乐也,扁舟去之,卒免文种之戮。
若二子者,可谓有先见之明矣。
范文子至于自杀,范蠡至于逃亡而不顾,何则?
所全者大也。
晋武帝既受魏禅,中原富强,群臣用命。
吴孙皓以淫虐失众,有亡国之衅。
晋人习于长江之险,以为未可取也。
羊祜襄阳守,知其不能久,陈可取之计。
武帝纳之。
又进王浚、杜预,以成灭吴之功,后世皆称其贤。
吾尝论巧于策吴,而拙于谋晋。
何以言之?
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茍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
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
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常亡。
故人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虑此,而锐于灭吴,其不若范文子远矣。
或曰:「吴灭而晋乱,此天命,非人事也。
羊祜何罪焉」?
吾应之曰:「为国当论人事,使不为灭吴之计,孙皓穷凶而死,吴更立君,则长江未可越也。
吴既不亡,则晋之君臣厉精不懈,是吴不灭而晋不乱也。
不犹愈于吴灭而晋乱乎」?
祜之将死也,武帝欲使卧护诸将,曰:「灭吴不须臣自行,但吴平之后,当劳圣虑耳」。
此言,盖亦忧在平吴矣。
忧在平吴而勇于灭吴,其不若范文子远矣!
贾诩(上)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五二、《唐宋名贤确论》卷六、《文编》卷三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九九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
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
若因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
公不用其计,以兵入境,遂败于赤壁
之所以说曹公,则李左车之所以说淮阴侯,使乘破赵之势,传檄以下燕者也。
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
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
使公诚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
吴知公无并吞之心,虽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
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于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蹙矣。
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孰谓曹公之智而不如淮阴侯哉!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公乘胜取,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人未附也。
今举汉中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
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
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
公不从而反。
天下皆惜计之不用。
玄德之贤过于仲谋贾诩欲以文告怀仲谋,而欲以虚声下玄德,其愚智盖已远矣。
彼曹公不用计,岂非以言为戒也哉?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
楚师还,晋师遂侵蔡。
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
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
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
若不能克,为辱已甚。
不如还也」。
遂全师而归。
夫兵久于外,狃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
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成都府朝真观记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二、《道家金石略》第三六九页
成都少城之西迄北,修垣而环除,邃宇而周阁,沈沈翼翼,竟衢兼术者,朝真观也。
其中为玉虚清皇之居,而列其右者经藏、仙祠、云堂、茶寮与方丈室,湛然之堂也;
列其左者圣母、仙师、乘烟女之祠与凡而庖库之所也。
直观之西偏,则为诸葛忠武侯读书台,故老相传曰,是侯之故宅也。
天宝五年章公始更为观,奏名「乘烟」。
乘烟云者,谓侯之女于此乎轻举也。
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其后易「乘烟」为「朝真」,则重和元年也。
既作大殿,又为屋百有五十间者,绍兴中女冠张延彬也。
带高埤下,延袤而崇饰之,则淳熙末张居兴与今知观宋祖良也。
祖良以其事属余为记。
余尝考侯之故宅盖在隆中,然其自谓有桑八百株、薄田四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则成都亦有家也。
独乘烟之事,典记所佚,未有以复于祖良也。
而客谓余曰:「书之庸何伤?
周人思召公而爱其棠,晋人思栾书而爱其子。
今无乃非蜀人之爱侯也,而以即家为社为未足,又以貤诸其后人与!
侯之始卒也,肖象立祠,所在而是,既制于礼秩之不可,则相与私祭于道陌间。
习隆、向充之言,至谓百姓巷祭,戎夷野祀。
侯非威势,人所交誉,是卷卷者果何为哉!
且不宁惟是,侯之子瞻用于也,人思侯不置,每见朝廷有善政佳事,虽非瞻也,必转相传告曰此吾侯之子瞻所为也。
是以羡名溢誉,有过其实。
陈史于侯父子雅有嫌隙,今其言虽若过于抑扬,然爱侯以及其子,亦以觇人心之秉彝好德,终有不可殄灭者。
乘烟之事,傥若是乎」?
余曰:「子知其一耳。
合散消息,阴阳鬼神之常分也,而必仙之云乎?
侯鞠躬尽力,义不与贼俱存,其流风馀烈,尚能威南人而走司马,遗祠故宅,亦足以竦钟会而感韩弘,矧炯然此心,扶植世教,将不亘千载而不可亡乎?
侯之子瞻、孙尚,不爱一死,从容蹈义,其凛有生意,亦当与侯俱为无穷。
彼所谓仙者,谓其常存而未尝死也,而侯与瞻、尚三世一心,千古如见,兹其为仙不已多矣!
自侯之卒,贼势益,张伯松既亡,瞻、尚亦殒,昔者教忠之训则有死而无二也。
然则侯之遗息至自托于方外之游,又非以洁身遁世、终不肯自污于流俗也,如屈子远游之云邪」?
客曰:「子真知侯之父子者也,子其遂以识诸,使有能明于天地之性而不可䀮以神怪也,其无发于斯言矣乎」!
是为记。
宝谟阁直学士潼川府太师刘清惠公祠堂1233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一、《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四五、民国《三台县志》卷五 创作地点:四川省泸州市
尚书郎刘全叟抵予以书曰:「先君清惠公早孤自奋,绍元祐家声于党祸流离之馀,出入中外几四十年。
晚守潼川,邦人德之不忍忘,自郡及邑,既象而祠之,然未特祠也。
端友不佞,猥以宝章之直司东川,邦人曰吾清惠之子也,合辞以请,乃卜其地于郡北长平山,筑室三楹而厚祀之。
旁曰憩亭,以傅于爱棠之义。
昔者为十县代役有记,蠲租有记,蠲米麦之耗有记,北山之祠、二顾庙之祠、中江县之祠与郡庠之市田储书,亦皆有记。
子于先清惠匪惟同朝之奋,且常刺部于斯,守藩于斯。
今新庙之役考成,而旧人之存无几,记载之笔,必子是属」。
予谓公平生大节识于碑楹,施于烝彝鼎,录于太史氏,议于奉常考功,昭昭日星之垂,奚以予言为也?
矧惟郡县吏所去见祠,非《萃》、《涣》立庙之意。
今祠之多,记之备,而又以属于不肖,不已赘乎!
将辞诸使人,复自惟念,古今异制,郡国异宜,固有遭时为法、缘情制礼者。
且古者裂五侯三土以与天子共守天下,没而奉祀,则有祝、宗、卜、史典策分物,祀于大宫,宗氏分族,共其职事。
如怀姓九宗之于晋,殷民六族之于鲁,盖建邦启宗,世袭其位,则世祀其先也。
若卿、大夫、士爵禄有列于朝,亦得以其等杀立庙于家,内宾宗妇,昭穆以序,皆不失乎《萃》《涣》之意。
许田立鲁别庙而郑人承祀,三家分鲁、分晋而各主其庙,大非先王之旧。
战国而后,宗法废绝,庙祀之不经久矣。
况自罢侯置守吏如传舍,才在下中者苟容以求全,而贪沓残暴者,民盻盻然疾视,唯恐去之不亟,则民安知有故侯之祠?
苟幸而遇廉平之吏,有德于民,民幸其有以福我也,则非以选表召,亦以终更去。
吏民之爱戴者,虽欲借留攀截?
终为具文。
于是而度越古典,筑馆图形以奉尝其守宰,亦人情之不可已者。
又虑其善政之无传也,为文以记之;
虑来者之去籍也,勒石以永之。
岂无尚德怀贤,抑以廉顽儆贪,兹其情不既甚切而滋可矜者乎!
其间岂无出于驱迫、本于謟佞者,然吏去则祠毁,幸而勿毁则荒秽弗治,徒取笑辱焉,此又所不论也。
清惠公以文献故家发身科第,清心约己,一介不妄取予。
衔命朔庭,威名憺虏。
后以从臣守荆,正韩侂胄开边,奸人乘时造衅,公首戮朱胜,威行南国,侂胄惮之,以公还蜀。
汉中,劾寮吏之从乱者;
潼川,拯民于焦土,逮鳏振滞,已责蠲逋,度地以居民,发廪以振乏,储书以劝学,市田以养士,前后为费数钜万。
蠲失火之家贷缗十馀万。
又为潼人请于朝,永蠲米麦消耗,岁为石三千七百八十。
最后又蠲诸邑田赋,为缗八万四千有奇。
盖居郡五年,苟以利民者无不为也。
尝上疏乞身,诏书报曰:「卿守荆江汉怀惠,守梁梓巴蜀称仁,有臣如斯,朕将褒表不暇,顾欲引年而去,可乎」?
盖迟留至五年而后去。
然人情终弗慊也,祠之多,记之备,非其情之不可已与其情之滋可矜者乎!
诸葛武侯之卒,民巷祭野祀,朝论以祀秩禁之不可,卒使近墓立庙。
邦人思亮不置而爱其子瞻,每朝廷有善政,必曰此吾侯之子瞻所为也。
呜呼,人思威公而爱武公,晋人思栾武子而爱威子,人思诸葛公而爱瞻,人之情至于爱而不见,图其形,书其政,犹以为未足也,而移其爱于子孙。
虽以见斯民秉彝好德之性,亦由化敝俗媮,人幸于善人之见,故爱之切而思之深。
呜呼!
叟而登斯堂也,睹斯义也,知人情之望于我者若此其厚也,其益知自勉以克休于前烈矣。
叟尝历合、龙、普、邛四郡守,擢金部郎中山成都路提点刑狱,移节潼川,所居有善政。
子震孙自通判隆庆府方伯之荐,召赴都堂审察清惠之报庶其在此云。
高宗谕世忠修好光世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五三、《鹤林集》卷一五
高宗皇帝绍兴四年淮西安抚使刘光世淮东安抚使韩世忠以私隙未平,上谓世忠曰:「大将,国家利害所系。
汉贾复、寇恂以私愤几欲交兵,光武一言分之,即结友而去。
卿与光世不睦,议者皆谓失驾驭之术,朕甚愧之」。
世忠顿首曰:「敢不奉诏?
他日见光世,当负荆以谢」。
臣窃惟晋以栾书中军而师乘和,汉举向宠都督而行阵睦。
师克在和,古之道也。
两虎相斗,不能分之,则不足以结寇、贾之欢;
群狐互争,勿能遏之,则适足以挑王、沈之衅。
况中兴将士,若非高宗皇帝驾驭调一,则安能以服其心而折其气哉?
夫甲曰可战,乙曰可和,是犹议论之弗协也;
此欲进屯,彼欲退守,是犹识见之弗同也。
若强敌对境,两阵决机,进止之顷如云随山,呼吸之间如雷破柱,正赖貙虎之将熊罴之士,相与戮力王室,而私意横生,群猜不释,往往杯酒之间,盖有白刃相雠者矣,岂不误乃翁事哉!
高宗皇帝所以举寇、贾之事以论世忠,而臣刘大中亦复书李、郭之事以语光世,盖欲使其先公而后私,徇义而忘雠也。
已而私憾顿释,忠肝相照,世忠负荆谢罪,光世贻书交欢,而江淮克敌之功,实基于此。
岂有诗书礼乐之帅,反不如介胄武夫哉!
春秋咏史乐府 其四十一 伏剑恨(柔兆敦牂) 清 · 舒位
 押纸韵 出处:瓶水斋诗别集卷一
二君一大夫,竟为谁人死。
伏剑不须恨,执笔非率尔。
如何晋悼公,不杀栾武子
淮西 中唐 · 段文昌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十七
夫五兵之设。
本以助文德而成教化。
故圣人不专任之。
其有桀骜暴邪。
干纪作孽。
道德不服。
则兵以威之。
文诰不谕。
则兵以静之。
在禁暴除害而已。
黄帝尧舜
不能无诛。
至汤武受命。
武功寖盛。
其本之以仁义。
行之以吊伐。
惟帝与王。
率由兹道。
于戏。
创业之君。
劳而后定。
守文之主。
安而忘战。
故三代之衰。
功在五伯。
未有中叶之后。
再安生灵。
前古所无。
归于圣代。
我唐运之兴也。
高祖太宗以仁义之兵。
除暴隋之乱。
戎功祖武。
百代丕承。
元宗尝亦内剪奸邪。
外清夷狄。
所以继文之代。
协帝之明。
既而祸起于微。
乱生于理。
由是髋髀之众。
结固于两河。
斤斧不用。
绵历于五纪。
肃宗代宗
亲剪大憝。
且务生育。
德宗顺宗
观于天象。
察于人事。
以理运未至。
沴气犹凝。
运启升平。
以俟后圣。
惟我后握枢出震。
端扆向明。
上元之心。
思祖宗之意。
扫涤区宇。
光启帝图。
不以万乘为尊。
四海为富。
大禹栉风之志。
有光武乙夜之勤。
以为景擒七国而汉民安。
成剪三监而周化洽。
焉有患难未去。
而德教可兴。
日者李琳恃近狄之固。
刘辟凭坤维之险。
李锜长江之冲。
从史资太行之阻。
四凶相挺。
继为乱常。
三数年间。
尽膏鈇锧。
太尉茂昭中山之地。
尽室来朝。
司空宏正以全魏之
举宗向阙。
义风所激。
莫不归心。
彭城从折简之召。
横海展执圭之觐。
向之谈虞虢之存亡。
议辅车之形势。
莫不刳心断臂。
继踵为忠。
既而麟见于巴賨之间。
河清于鄘卫之际。
固本根之贶。
昭圣祚之符。
廓清寰海。
兆于此矣。
而长淮右地。
连山四起。
控扼吴楚。
密迩轘辕。
有上帝濯龙之池。
同冀方多马之国。
戈鋋雪照。
驵骏云屯。
二姓三凶。
凭阻作孽。
岁在甲午
吴少诚积祸而毙。
馀殃聚于逆嗣。
氛祲淮濆。
我后方吊人省冤。
垦灾除秽。
犹命使者持节
往申宠赙。
以昭柔服之义。
示含宏之仁。
元济劫众拒境。
滔天肆逆。
叶县
舞阳
襄城
伊洛之间。
骚然震恐。
乃询廷议。
咸愿假以墨绖。
授以兵符。
天子渊默以思。
霆驰以断。
独发宸虑
不询众谋。
汉宣从屯田之议。
晋武决平吴之计。
至圣不惑。
偫疑自消。
于是会凫藻之师。
鹰扬之帅。
忠武军李光颜
往者平朔边。
静庸蜀。
双矛电激。
孤剑飙驰。
亦犹冯异之总军锋
子颜之将突骑。
才气雄武。
可扫搀枪。
总魏博河阳合阳凡三军。
临颖而前。
河阳军帅乌重允。
当从史内訹邪谋。
外阻兵势。
精诚奋发。
密应王师。
故得虏魏豹于军中。
吕布于麾下。
识虑中正
可革枭音。
益以汝海之地。
总朔方义成陜虢剑南西川凤翔延州宁庆凡七军。
襄阳而进。
宣武帅韩宏。
请以子公武领精卒一万二千。
时集洄曲。
栾书作帅。
针为戎右。
充国讨虏。
卬统支军。
是能从帅之命。
成父之志。
又以寿春李文通
夙精戎韬。
累习军旅。
明于守备。
可保金汤。
宣武淮南西徐泗凡五军。
固始之险。
以鄂岳都团练使李道古
以先曹王皋任城之武。
昔征凶渠。
尝取安陆
授以戎柄。
嗣其家声。
五关之隘。
以唐邓随帅李愬
温敏能断。
静深有谋。
赵孟成季之勋。
复能霸晋。
亚夫绛侯
亦克擒吴。
想其英徽。
必有以似。
山南东道荆南凡两军。
文成而东。
乃命御史中丞裴度
挟纩之恩。
奉如丝之命。
以谕偫帅。
以抚舆师。
且以古之会兵。
必谋元帅
令归于一。
势不欲分。
宣武军帅韩宏为诸道行营都统
陆逊之钺。
韩信之坛。
指踪画奇正之机。
发号申严凝之令。
然后有司马之法。
成节制之师。
而寒暑再罹。
贼巢未下。
又命内掌枢密之臣梁守谦。
肃将天威。
尽护诸将。
悬白日于千里。
推赤心于万人。
由是甘宁奋升城之勇。
君文励击郾之志。
上蔡以剪其翼。
郾城以扼其吭。
以轩后攻蚩尤之乱。
殷宗伐鬼方之罪。
周公诛淮夷之叛。
虽以圣讨逆。
皆三年后定。
百辟之议。
且谓久劳。
将决其机。
以安海内。
复命丞相裴度
拥淮蔡之节。
将帅之臣。
邓禹之麾旆。
窦宪幕府
四牡业业。
于藩于宣。
先是光颜重允公
戎旅同心。
垒垣齐列。
常蛇之势。
首尾相从。
胡骑之雄。
纷纭纵击。
逐馀孽如鸟雀。
猎残寇似狐狸。
干矛如林。
行次于洄曲。
丞相之来也。
偫帅之志气逾励。
统制之号令益明。
势如雷霆。
功在漏刻。
贼乃悉其精骑。
以备洄曲之师。
唐随帅李愬
新总伤痍之军。
稍励奔北之气。
城孤援绝。
地逼势危。
而能养貔虎之威。
未尝矍视。
屈鸷鸟之势。
不使露形。
是以收文城栅而降吴秀琳。
下兴桥而擒李祐
果敢多略。
众以留之。
或谓蓄患。
不利吾军。
诚明在躬。
秉信不挠。
爰命释缚。
授之亲兵。
感慨之心。
出于九死。
纵横之计。
果效六奇。
十月既望
阴凝雪飞。
天地尽闭。
乃遣其将史旻仇良辅留镇文城
备其侵轶。
李祐领突骑三千以为乡导。
自领中权三千。
监军使李诚义继进。
又遣其将田进马步三千以殿其后。
郊云晦冥。
寒可堕指。
一夕卷旆。
凌晨破关。
铺敦淮濆。
仍执丑虏。
军得田畴为导。
潜出卢龙
邓艾田章先登。
长驱绵竹
用奇制胜。
与古为俦。
四纪逋诛。
一朝荡定。
摅宗庙之宿愤。
致黎庶之大安。
以还。
莫斯为盛。
帝命策勋。
进宏为侍中
光颜重允并为司空
左仆射
山南东道
散骑常侍
节制鄜坊丹延。
道古御史大夫
文通散骑常侍
王师获金爵之赏。
环境蒙优复之恩。
掩骼埋胔。
除瑕宥罪。
跻偫生于寿域。
还比户于可封
东西南北。
无思不服。
丞相旋请来朝。
后加金紫光禄大夫
封晋国公
乃眷淮濆。
烝人生殖。
俾择循吏。
抚其疾伤。
宣慰副使刑部侍郎马总领淮蔡之任。
天子议功云台
追美将帅
俾刻金石。
以扬休勋。
而百辟佥谋。
偫帅克让。
推义士之志。
敢贪天功。
徵贤臣之言。
实在君德。
于是搢绅之士。
暨侯服之臣。
上献鸿名。
式昭徽册。
然后光辉千古。
声名百蛮。
诏命掌文之臣文昌勒铭淮浦
庶乎阅周雅者。
宣王之中兴。
观剑铭者。
蜀川之恃险。
铭曰。
天有肃杀。
万物以成。
雷风为令。
霜霰为刑。
君有武节。
四海以
陈之原野。
阻以甲兵。
在昔圣主。
格宁邦国。
以禁暴。
刑以助德。
牧除害马。
农去蟊贼。
苟非戎功。
孰静偫慝。
明明我后。
神算精微。
九重独运。
千里不违。
宵衣旰食。
再安中宇。
始剪朔漠。
旋枭蜀虏。
丹徒鏦濞。
白门
服兹四罪。
岂劳一旅。
淮夷怙乱。
四十馀年。
长蛇未剪。
寰宇骚然。
逮于孽童。
逆志滔天。
怀柔匪及。
告谕罔悛。
帝念生人。
乃申薄伐。
飞将鹰扬
前锋电发。
斋坛命
灵旗指越。
惟扬。
祅氛未灭。
集于洄曲。
决战摧凶。
豹略临晋
维留沓中。
桓桓襄帅。
奇谋成功。
浮罂暗渡。
束马潜攻。
合以长围。
绝其飞走。
布德灭妖。
升城获丑。
商不易肆。
农安其亩。
洄曲残兵。
投戈束手。
帝嘉偫帅。
赏不踰时。
画社启封
圭组陆离。
洎于蛮貊。
服我英威。
刻之金石。
作戒淮夷。
郑大夫公孙申文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八、《紫微集》卷三六
鲁成公九年,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
人围许,示晋不急君也。
是则公孙申之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
明年三月,郑公子班闻叔申之谋,立公子繻。
人杀繻,立髡顽,子如奔许。
栾武子曰:「人立君,我执一人焉何益?
不如伐郑以归其君,以求成焉」。
辛巳,郑伯归,讨立君者,杀叔申、叔禽。
君子曰:「忠为令德,非其人犹不可,况不令乎」?
杜预以谓叔申为忠,不得其人也。
予既悲叔申之无辜,复悲后之人其为有类是者,敬吊之以辞:
宗周既衰兮,诸侯竞逐。
务德以怀柔兮,羌徒恃其诈力。
惟郑之逢尤兮,职介居于大国。
晋人讨贰于会兮,止郑伯于铜鞮
大夫之不忍其君兮,抗忠愤以谋之。
出师而围许兮,示之以不急。
纾使而自暇兮,为将改立。
冀晋人之一寤兮,缓君之羁絷。
何狂夫之纵诞兮,遽援庶而遗适。
虽前谋之乖剌兮,君卒以是而获反。
苟宥罪而录功兮,庶政刑之未远。
何淫刑以逞兮,独不揆予之忠情。
遽齐斧之滥及兮,竟赍恨而吞声。
呜呼痛哉!
方郑伯之在晋兮,谅三揖之盈庭。
夫岂无族姻兮,何大夫之独勤。
既匪公私昵兮,又匪执政之忠臣。
彼罕驷之安在兮,何行路以视其君亲。
岂不以谋身之过周兮,悼后祸之相因。
故结舌而忘君兮,听生死于晋人。
苟晋之归君兮,则端委而相之。
苟君之羁死兮,徐改立而奉之。
进退皆不失厥图兮,为君者独何赖之?
夫外顺而内贼兮,固常人之所志。
出奇以戾众兮,宜大夫之自异。
悯精忠之若此兮,卒身陨而名替。
原初谋之既忠兮,虽九死其何伤。
戕忠良以速祸兮,厥绪用之不长。
自古以皆然兮,非独大夫之罹殃。
苌悯主而城周兮,谗夫啄而蹶之。
武捉发而迎君兮,前驱射而杀之。
彼庸昏之皆若是兮,又焉叙而列之。
晋惠之在秦兮,子金尝谋以立圉。
楚昭之失国兮,子西王服以保路。
孰谓郑之昭兮,乃童昏于二主。
大夫之以忠死兮,遂惩创于千古。
启臣下之苟偷兮,祸实基于庸虏。
汉祖之全亲兮,始诵言于分羹。
乡号咷以示戚兮,又何益于就烹。
夫岂不爱亲兮,而肆为此言。
盖诡谋之必若是兮,弃之所以能全。
嗟后人之庸蔽兮,不达于此志。
弱者忧柔以自免兮,勇者杀身而快意。
徒残君而殄民兮,己盗名以誇世。
伏麟经而三复兮,悲夫子之见殛。
虽后人之必能辨是兮,谅俟之而不惑。
抗斯文以敬吊兮,慰忠魂之抑塞。
王恭简义田记绍兴三十一年 宋 · 王葆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五○
敷文阁学士王恭简公方为布衣时,已魁然负公辅之器,常曰:「自吾前人衣食兹土五叶矣,传至于今,而支派日益蕃。
产析资分,有不能以自活,去亲戚而弃坟墓者,于吾心重恻恻焉。
计所以处之而力患不赡」。
既而公与兄监丞相次拔进士,横翔阔武,遂自掖垣来镇全蜀。
其冢嗣元度从公掌内机,因请于公曰:「大人禄四千石,序辰亦幸窃廪,稍酬曩所志,今其时矣」。
相与度囊中装,遣畀其家市田以振族。
葆幸忝属吏广汉,公喜于酬素志也,为葆言之。
葆家姑苏,知有范氏义田久矣,闻公言,退则取其条画与其所刻钱君倚之说以献于公,公欣然,有契丰凶敛散之法,盖参取而并用之。
盛哉,公之用心也!
不鄙葆,复俾记之。
葆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均本乎祖,而饥者弗食,等之路人,有仁心者宜不尔也。
公平生学问有得于养心寡欲,而居常议论,且以能定能应为法。
兹举也,亦足以见其利己之念轻而待族之意重矣。
抑葆闻之,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苟积而不能继,虽栾书不能垂远也。
世传文正淮阳,使子尧夫归取五百斛,尧夫闻友人三丧未举,尽以畀之,文正因予子以庙廊器。
盖范氏之贤,不特文正,而又有忠宣,故文正仁宗忠宣相哲庙,燡然相望,为国名臣,由其所存者异也。
今公所志不减文正,而元度忠宣且无愧,他日建植当与范氏方驾矣。
葆于公无能为役,徒以生文正之乡,偶能诵文正之事,而遂俾之当君倚之笔,愧非其人也。
固辞弗获,于是乎书。
绍兴三十一年
按:道光《万年县志》卷一六,道光七年刊本。
丁为别将遇敌强不战而退主帅责其巽愞之罪不伏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秘阁试判词之五)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武溪集》卷一二
陷坚却敌,虽期必克;
全师保胜,则贵知权。
苟免丧雄之羞,难责临戎之略。
丁建牙裨校,赐戟别屯。
提虎旅以先登,达豹韬之妙识。
裹粮坐甲,虽有夺人之心;
高垒固军,诚在知难而退。
胡为主帅,自昧机钤。
徒谓耻于交绥,曾未得于多算。
且夫什则围而倍则战,著自前闻;
小敌坚而大敌擒,存诸嘉话。
岂轻备禦,自取覆亡?
锋不可当,尔虽惭于避锐;
寇无所掠,我未爽于知兵。
所期量力而行,宁妨观衅而动?
有进无退,诚或讥其逗留;
鞠旅陈师,合先明于胜负。
斗虽同于困兽,虑宜尽于前茅。
自全必胜之名,孰致非夫之诮。
楚称六间,徒闻郤至之言;
晋全三军,合采栾书之策。
势使然也,人其谓何。
濮阳泾原营田副使宾牒838年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
员外簪祓传芳。
圭璋挺秀。
蕴请缨之壮志。
擅梦笔之雄才。
讽于后庭。
赋推丽则。
试于前殿
策号贤良。
犹以有感一言。
从来三揖。
卑栖岭表。
远蹈海隅
绵历四周。
往还万里。
节旄移所。
省阁将归。
永怀求旧之诚。
尚郁图南之势。
且为邦犹闻乎去食。
制敌难旷于运筹。
兼仗折冲。
是资谈笑。
诸葛亮意在蒋琬
果以成功。
赵庄子善彼栾书
竟能集事。
既见君子。
窃慕古人。
幸当屈以求伸。
无惜翔而后集。
事须请摄节度副使
濮阳公檄刘稹843年5月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足下前以肺肝。
布诸简素。
仰承复命。
犹事枝辞
夫岂告者之不忠。
抑乃听之而未审。
择福莫若重。
择祸莫若轻。
一去不回者良时。
一失不复者机事。
噫嘻执事
谁与为谋。
延首北风。
心焉如灼。
是以再陈祸福。
用释危疑。
言不避烦。
理在易了。
丁宁恳款。
至于再三者。
诚以某与先太傅相国俱沐天光。
并为藩后。
昔云与国。
今则亲邻。
大年不登。
同盟未至。
饭贝才毕。
襚衣莫陈。
乃眷后生。
遽乖先训。
迁延朝命。
迷失臣职。
不思先縠之忠。
将覆栾书之族。
此仆隶之所共惜。
儿女之所同悲。
况某拥节临戎。
援旗誓众。
封疆甚迩。
音旨犹存。
忍欲卖之以为巳功。
间之以开戎役。
将祛未寤。
欲罢不能。
愿思苦口之言。
以定束身之计。
昔先太尉相公常蹈乱邦。
不从逆命。
翻身归国。
全家受封。
居韩之西。
为国之屏。
弃代之际。
人情帖然。
傅相公以早副军牙。
久从征旆。
事君之节巳著。
居丧之礼又彰。
故乃奖其象贤。
仍以旧服。
纳职贡赋。
五十馀年。
于我唐为忠臣。
刘氏为孝子。
人之不幸。
天亦难忱。
才加壮室之年。
奄有坏梁之叹。
主上深固义烈。
是降优恩。
盖将显足下之门。
为列藩之式。
不欲刘氏有自立之帅。
上党为辜恩之军。
俾之还朝。
以听后命。
其义甚著。
其恩莫偕。
昨者秘不发丧。
巳逾一月
安而拒诏。
又历数旬。
秘丧则于孝子未闻。
拒诏则于忠臣巳失。
失忠于国。
失孝于家。
望此用人。
由兹保族。
是亦坐薪言泰。
巢幕云安。
智士之所寒心。
谋夫之所齰舌。
矧于仆者。
得不动心。
窃计足下之怀。
执事之论。
当以赵氏传子。
魏氏袭侯。
欲以逡巡希恩。
顾望谋立耳。
夫事殊者趣异。
势别者迹暌。
故度其始而议其终。
搴其华而寻其实。
愿为足下一一而陈之。
夫赵魏二侯。
于其先也。
亲则父子。
于其人也。
职则副戎。
赏罚得以相参。
恩威得以相抗。
义显事顺。
故朝廷推而与之。
今足下之于太傅也。
地则相近。
职非副戎。
赏罚未尝相参。
恩威未尝相抗。
秘丧则于义爽。
拒诏则于事乖。
比赵魏二侯。
信事殊而势别矣。
此施之于太傅
赵魏则为继代象贤之美。
施之于足下。
足下则为自立擅命之尤。
得失之间。
其理甚白。
又计足下未必不恃太傅之好贤下士
重义轻财。
吴国之钱。
往往而有。
梁园之客。
比比而来。
将倚以为墙藩。
托以为羽翼。
使之谋取。
使之数求。
细而思之。
此又非计。
山高则祈羊自至。
泉深则沈玉自来。
巳立然后人归。
身正然后士附。
语有之曰。
政乱则勇者不为斗。
德薄则贤者不为谋。
吴濞有奸而邹阳去。
燕哙无德而乐生奔。
晋宠大夫
卒成分国之祸。
卫多君子。
孰救渡河之灾。
此之前车。
得不深镜。
代宪四祖。
文明继兴。
当时燕赵中山
淮阳齐鲁
连结者几姓。
旅拒者几侯。
咸逆天用人。
背惠忘德。
据指掌之地。
谓可逃刑。
倚亲戚之私。
谓能取信。
一旦地空家破。
首裂支分。
闇者不能为谋。
明者固以先去。
悔而莫及。
末如之何。
太尉李洧尚书
齐之密戚。
杨太保与苏肇给事
蔡之懿亲。
并据要地方州
领精甲锐卒。
及其王师戾止。
我武维扬。
则割地驱人以降。
送款输忠以入。
非不顾密戚。
非不念懿亲。
非不思恩
非不怀惠。
直以逆顺是逼。
死生实难。
能与其同休。
不能与其共戚故也。
况足下大未侔齐蔡。
久未及李吴。
将以其人。
动于不义。
仆恐夙沙之国。
縳主之卒重生。
彭宠之家。
不义之侯更出。
又计足下当恃太行九折之险。
部内数州之饶。
兵士尚强。
仓储且足。
谓得支久谋而使安。
危哉此心。
自弃何速。
李抱真相国用彼州之人。
朱滔于燕。
田悦于魏。
连兵转战。
绵岁经时。
而潞人子死不敢悲。
夫死不敢哭。
何者。
李相国奉讨逆之命。
为勤王之师。
义著而诚顺故也。
卢从史释丧就位。
卖降冀功。
将乘讨伐之时。
欲肆凶邪之性。
计未就而人神巳怒。
事未立而兵众巳离。
以万夫之长。
困一卒之手。
驱槛北阙。
弃尸南荒。
而潞之人犹老者扪胸。
少者扼腕。
谓朝廷不即显戮。
深为失刑。
其故何哉。
从史不义不昵。
去安就危。
众黜其谋。
下不为用故也。
二帅去就。
非因传闻。
鸠杖之人。
鲐背之叟。
知其本末。
尚能言之。
太行之险。
固不为悖者之守。
数州之众。
固不为邪者之徒。
此又不足恃也。
由此言之。
则以何名隳家声。
何事舍君命。
何道求死士。
何计得人心。
此仆者所以对案忘飧。
推枕不寝。
为足下惜。
为足下危。
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太傅比者养牛添卒。
畜马训兵。
旁招武干之材。
中举将军之令。
然而听于远近。
颇有是非。
虽朝廷推赤心。
宏大度。
然而不逞者巳有乖异之说。
横议者屡兴悖恶之叹。
人之多言。
亦可畏也。
谁为来者。
宜其弭之。
今足下背季父引进之恩。
失大朝文诰之令。
则是实先太傅之浮议。
昭义军之有谋。
为人侄。
则致叔父于不忠。
为人孙。
则败乃祖于无后。
亦何以对燕赵之士。
齐鲁之人耶。
又计足下旬日之前。
造次为虑。
今兹追改。
惧有后艰。
此左右者不明。
而咨询之未尽也。
近者李尚书董常侍重华之辈。
并亲为贼将。
拒我官军。
纳质于匪人。
效用于戎首。
久乃来复。
尚蒙殊恩。
皆受郡符
咸领旗鼓。
不能悉数。
厥徒实繁。
岂有足下藉两代之馀资。
委数万之旧旅。
俛首听命。
举宗效诚。
则朝廷又岂以一凵之稽迟。
片辞之疑异。
而致足下于不测。
沮足下于后至。
故事具存。
可以明验。
幸请自求多福。
无辱前人。
护龙旐以归洛师。
秉象笏而朝魏阙。
必当勋庸继代。
富贵通身。
无为邻道所资。
使作他人之福。
倘尚淹归款。
未整来轩。
戎臣鼓勇以争先。
天子赫斯而降怒。
金玦一受。
牙璋四驰。
魏卫压其东南。
晋赵出其西北。
拔距投石者。
数逾万计。
科头戟手者。
动以千偫。
兼驱扼虎之材官。
仍率射雕之都督
感义则日月能驻。
拗愤则沙石可吞。
使兵用火焚。
城将水灌。
魏趣邢郡。
赵出洛州
分二大都之间。
是古平原之地。
车甲尽输于此境。
糗粮反聚于他人。
河北河北无储。
山东山东不守。
以数州之残殍。
抗百道之奇兵。
比累卵而未危。
寄孤根于何所。
则老夫不佞。
亦有志焉。
愿驱敢死之徒。
以从诸侯之末。
飞狐之口。
入天井之关。
巨浪难防。
长飙易扇。
此际必当惊地底之鼓角。
骇楼上之梯冲。
丧贝跻陵。
飞走之期既绝。
投戈散地。
灰钉之望斯穷。
自然麾下平生。
尽忘旧爱。
帐中亲信。
即起他谋。
辱先祖之神灵。
为明时之哂笑。
静言其渐。
良以惊魂。
今故再遣使车。
重申丹素。
惟鉴前代之成败。
访历事宾僚
思反道败德之难。
念顺令畏威之易。
时以吉日。
蹈兹坦途。
勿馁刘氏之魂。
勿污潞人之俗。
封帛增欷。
含毫益酸。
延望还章。
用以上表。
成败之举。
慎惟图之。
不宣。
河阳三城节度使王茂元顿首。
宋之才右中散大夫道元赠官制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六、民国《平阳县志》卷七七
已孤不为父作谥,虽曰格言;
为善思贻亲令名,是谓达孝。
敷文阁待制宋之才父、赠右中散大夫道元,孳孳慕栒邑之学,凛凛有广平之风。
生既不能尽其才,死无可以伸其志。
矧其有子,能发幽光,宜加封冢之恩,庸示漏泉之泽。
噫,申鲜虞之挚,虽代有显人;
栾武子之针,则后无令德。
如尔义方之训,允符深叶之春。
没而有知,歆我明命。
东坡渊明乾道元年四月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三一四、《续书画题跋记》卷六
坡写渊明诗「蓝缕檐下」,岂无旨哉!
铨案栾武子云「若敖鼢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云:「蓝缕,敝衣,言勤俭以启土」。
然则坡老之旨微矣。
乾道改元四月仲潘,庐陵胡铨识。
春秋左氏传杂论一 其二十四 栾书郤至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九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楚子使工尹襄问之以弓,曰:「方事之殷也,有韎韦之跗注,君子也。
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云云。)」?
「为事之故敢肃使者(云云。)」。
栾书郤至,以其不从己而败楚师也,欲废之。
使楚公子茷告公曰:「此战也,郤至实召寡君,以东师之未至也,与军帅之不具也,曰:『此必败,吾因奉孙周以事君』」。
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岂其死之不恤,而受敌使乎(云云。)」?
长鱼矫以戈杀之,尸诸朝。
右成十六年、十七年。
人臣无外交,郤至事君无贰,而在桴鼓之列。
楚王之问,茍以为礼而忘义,忘义安取礼?
故其后栾书之谗得入。
夫为礼而不图终,尚以贻祸而不足成名,况非礼也哉!